袁帅个人文集
“学缘异质性”和令狐冲的四个师父
袁帅专业号 | 2019-8-22

 

 

卢晓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什么是“学缘异质性”?

我们把本科、硕士、博士教育阶段在不同高校学习的经历称为具备学缘异质性。

在金庸小说中,郭靖没有一直跟随江南七怪学习,令狐冲也未一直跟随岳不群学习,都具备学缘异质性。

金庸先生的武侠系列之所以具有持久魅力和永恒价值,就在于其小说情节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

在《笑傲江湖》“面壁”一章中,令狐冲被师父岳不群罚住华山玉女峰绝顶的思过崖面壁一年。岳不群是华山派气宗宗师。

“面壁”是令狐冲成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称为困境。在思过崖上,令狐冲又遭遇了第二个困境,就是小师妹的移情别恋。

令狐冲因此“心头痛楚,提起长剑、向着石壁乱砍乱削,……摖的一声,长剑竟尔插入石壁之中,直没至柄”。这是困境带来的奇遇:令狐冲发现了五岳剑派之前的名宿与魔教长老大战的山洞,看到了魔教长老们尽破五岳剑派剑术绝招的石刻壁画。

令狐冲为岳不群气宗的大弟子,从小作为孤儿被岳不群夫妇收养,耳濡目染加之精心教育和刻苦练习,基础扎实,气宗功夫已十分高明,实战中取得了很多胜利,气宗的效力得到了反复验证。

如果要令狐冲学习别的武功特别是逻辑基础与气宗不同的武功,必须要有一个重要教育环节让令狐冲对气宗的本质产生怀疑,甚至根本怀疑。

否则,令狐冲如何能够学习其他派别的武功?

这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就是“绝学”,绝学才会无忧(通“扰”,搅扰)。对气宗武功框架的根本否定使得对剑宗范式的认知和学习不再受到搅扰。

绝学,即是“为无为”,即是以“无”为目标的积极作为,就是反讽。这是苏格拉底作为“助产师”对话的核心逻辑。

反讽教育关键不是增加学生对气宗范式的确信,不是增加气宗框架中的知识,而是使学生由“为学日益”的气宗学习道路转往“为道日损”的方向,弱化甚至拆散气宗框架,使气宗的逻辑被根本否定而归于空白/无。

绝学是《老子》知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个概念与“绝圣弃智”等主张一起,常被认为是“反智主义”。

这个概念在常识中也引发疑问,一个人在一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其掌握的知识也会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得以验证,如何能在个人认知层面抛弃掉这些知识?

绝学本质是“反讽”,反讽所否定的是旧学的核心范式。

“反讽是主观性的一种规定。在反讽之中,主体是消极自由的;能够给予他内容的东西还不存在,但他却挣脱了既存现实对主体的束缚。”这种挣脱的结果就是令狐冲在学习独孤九剑新范式时不受气宗逻辑范式的搅扰——“无忧”。

令狐冲的反讽环节不是经由活着的老师完成的,他的第二组师父们是早已化为枯骨的魔教长老们。

在石壁的图画中,华山派和其他五岳剑派最为精妙的剑法被一一破去,令狐冲初时看着气恼,接着——

“霎时之间,他对本派武功信心全失,只觉纵然学到了如师父一般炉火纯青的剑术,遇到这使棒之人,那也是缚手缚脚,绝无抗御的余地,那么这门剑术学下去更有何用?”

反讽作为教学方法初步发生了作用,令狐冲开始挣脱气宗的束缚。

之后,在进一步钻研之后,“这一晚间,令狐冲在后洞来来回回不知绕了几千几百个圈子,他一生之中,从未受过这般巨大的打击”。

反讽的功效终于达到了。

在反讽之后,万里独行田伯光来到华山,令狐冲进入第三个困境。

之后华山派剑宗宗师风清扬出面,令狐冲在反讽之后才得以一下子全身心进入与气宗范式相矛盾的剑宗范式的学习,迅速掌握了独孤九剑。

至此,令狐冲有了第三个师父。

之后,在杭州孤山梅庄,令狐冲再入困境而学到了吸星大法,有了第四个师父任我行。

令狐冲有四个师父表明其具备鲜明的学缘异质性。

如果继续留在华山派岳不群门下,令狐冲学习剑宗会被斥为离经叛道;只有离开岳不群和岳不群作为师父的华山派,他才能打开眼界,被魔教长老们反讽掉气宗框架,随着风清扬学习剑宗的独孤九剑和任我行学习吸星大法。

那么,令狐冲的成长路径是否与院士的成长路径有相似性呢?

我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出的全部院士成长历程进行分析,基于实证数据探究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成长路径。

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在中国接受了本科教育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1068名在新中国接受全部或部分高等教育、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院士中,在同一所学校接受了完整学历教育而不具备学缘异质性的院士较少,仅204名,占全部有效样本的19.10%;具备学缘异质性的院士共864名,占80.90%。

很大一部分人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阶段至少经历了一次环境转变,更多人经历了两次转变,有着多位“师父”。

目前,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中,将“本研一体”作为战略明确提出。

“本研一体”培养模式缩短了学制,似乎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但却限制了学生的校际流动,使学生在其学术生涯早期在同一院校接受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使得“令狐冲们”必须一直跟随一位“师父”学习,这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而言是否是巨大的风险呢?这样的风险学生和高校是否已经觉知?

《中国科学报》 (2019-08-21 第1版 要闻)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