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帅个人文集
今日--黑背麂羚(Bay duiker)
袁帅专业号 | 2020-6-24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牛科 Bovidae

属:小羚羊属 Cephalophus

种:黑背麂羚 C. dorsalis

物种概述 Summary

中文名:黑背麂羚(拼音:hēi bèi jǐ líng);

英文名:Bay duiker;

学名:Cephalophus dorsalis (Gray, 1849)。

黑背麂羚,又名骝毛小羚羊或海湾遁羚,是一种分布在加蓬、喀麦隆南部、刚果北部、塞拉里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南部、加纳及贝宁的麂羚。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鄂氏麂羚(Cephalophus ogilbyi)的亚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6年)列为:近危(NT)

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黑背麂羚是一种中型的羚羊;头身长度为76-103厘米。肩高44-49厘米。雌雄的体重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典型体重范围是18-23公斤,该物种的性二态不像其他牛科动物那样显著,尽管雌性通常比雄性大一些。尾长9-11厘米,其尾巴外侧为黑色,内侧为白色。它们呈深褐色,由鼻子经背部至尾巴有一道清晰可见的特征性黑色斑纹,雌性的这一条纹较窄,腹部白色。眼睛上有斑点。两种性别都拥有一对尖角,平均长5-8厘米。在约卡杜马(喀麦隆)的罗兰沃德记录到一个最大角长为12.3厘米。雌性黑背麂羚的角一般较窄。

由于其夜间活动的特性,黑背麂羚有一双大眼睛。眼睛上方和鼻孔周围可以观察到一些胡须。胡须周围的白色毛发斑块与深红色的脸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幼年黑背麂羚的毛色较深,随成长逐渐长出栗色至红褐色的条纹。脸部的特点是,从鼻子到前额有一个深色区域,与脸部其他部位分开,有两条浅褐色的沟壑延伸到眼睛上方或环绕着眼睛。眼睛上方和嘴唇、下巴上都可以看到白斑。头部有一束矮小的嵴(一簇毛),呈深褐色,东部黑背麂羚比西部黑背麂羚大而重,耳朵较大,颜色较深。东部黑背麂羚的背纹较宽,颜色较浅。

亚种与分类 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尽管该物种可能是单型的,但在2003年的一篇论文中发现了黑背麂羚的两个亚种:

1、C. d. dorsalis (Gray, 1846),西部黑背麂羚:分布在西非;

2、C. d. castaneus (Thomas, 1892),东部黑背麂羚:在非洲中部发现。

▲1869年约瑟夫·史密斯的插图

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

黑背麂羚栖息在茂密的雨林,主要吃植物、昆虫、蛋及细小的鸟类。它们是夜间活动的,日间会在草丛或树孔内休息。它们是独居或一对生活的,与其他骝毛小羚羊很少接触。

黑背麂羚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因此对其行为模式知之甚少。白天,黑背麂羚靠在树上或灌木丛中休息。它往往是独居,但也可以观察到成对的。黑背麂羚有非凡的警觉性。它主要依靠嗅觉来觅食和发现潜在的危险。

个体通过眶前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交流。豹子是这种黑背麂羚的主要捕食者。老鹰、倭黑猩猩和👉山魈也可能捕食黑背麂羚。受到惊吓的黑背麂羚会僵住变得一动不动,也可能会跃跃欲试地逃走。

黑背麂羚主要喜欢吃水果。它以Irvingia种(野芒果)的果实、非洲象球果、非洲油棕等各种植物的果实为食。

有报道称,黑背麂羚甚至会捕食小型鸟类(但不吃腿和翅膀)和各种蛋、腐肉、👉非洲豪猪和长毛獴属动物的残骸,还会吃白蚁、甲虫和蚂蚁等昆虫。狗粮还可作为圈养个体的额外食物补充。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Breed

黑背麂羚在18个月成熟可交配受孕。在加蓬的一项研究记录了在果实最丰富的季节之前或期间是黑背麂羚的生育高峰。在非洲中部,1-2月是生育高峰。 雌性黑背麂羚的发情期仅有18个小时。雄性会哼哼唧唧鸣叫,将前腿向前伸追求雌性。如果被接受的话,雌性会把尾巴移到一边让雄性可以骑上来。

黑背麂羚的妊娠期约为240天,一般一次只生1只幼仔。幼仔出生的体重约1600-1690克,毛色为深红褐色。到5~6个月时形成较亮的红褐色至栗色。在幼仔出生后的头几周,当母亲不在时,会把幼仔隐藏在茂密的植物中。幼仔在几周内就可以开始食用固体食物。断奶时间大约在3个半月左右。黑背麂羚的平均寿命为17-18年。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黑背麂羚喜欢老林或原始森林,雌性的居住范围约为0.2-0.4平方公里大,雄性所需的栖息地范围是雌性的2倍。黑背麂羚以前分布在几内亚的低地森林地区(温暖、潮湿的雨林)。如今,在几内亚和苏丹东北部热带草原的潮湿的森林岛屿和河岸森林中都能发现黑背麂羚。黑背麂羚原产于非洲西部和南部的几个国家: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多哥等。但它在乌干达恐怕会灭绝。

生存状况 Living Condition

黑背麂羚在历史上一直被人类过度猎杀以而获取肉食。2007年对Ipassa Makokou生物圈保护区(加蓬)的黑背麂羚灭绝进行的一项研究认为,过度猎杀是导致该物种从保护区中消失的主要原因。

▲德克萨斯州鲁夫金的艾伦·特劳特动物园(Ellen Trout Zoo)的一个黑背麂羚叫比利·鲍勃(Billy Bob),他来自布朗克斯动物园,已经有5岁了©Joel Sartore2020

由于黑背麂羚喜欢老龄森林,人类定居和农业扩张以及栖息地退化,黑背麂羚的生存也随之受到威胁。由于森林的砍伐,黑背麂羚的栖息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枯竭,与其他麂羚物种不同的是,黑背麂羚的数量还算说得过去,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物种。《华盛顿公约》将该物种列入附录Ⅱ。

1999年,IUCN SSC羚羊专家组的Rod East估计总种群数量为725,000只。最重要的种群仅出现在塔伊国家公园(科特迪瓦)。

有黑背麂羚的保护区包括:萨波国家公园(利比里亚);卡库姆国家公园(加纳);坎波马安国家公园、Dja Faunal保护区和洛贝凯国家公园(喀麦隆);Dzanga-Sangha特别保护区和Bangassou(中非共和国);蒙特阿伦国家公园(赤道几内亚)。洛佩国家公园和明凯贝国家公园(加蓬);奥扎拉国家公园和诺娃贝尔多基国家公园(刚果-布拉柴维尔); 伊图里雨林,卡胡兹-别加,舞子和萨隆加国家公园(刚果金沙萨)。

知识 Knowledge

1846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首次描述了黑背麂羚,通名可能来自新拉丁语cephal(意为头部)和希腊语lophos(意为嵴)的组合,具体名称dorsalis是一个拉丁语词,指物体的后表面。"duiker "这个俗名来自南非语duik或荷兰语dūken(都是 "潜水员 "的意思),因为这种羚羊的习性就是倾向于在灌木丛中寻找掩护,就像在灌木中潜水一样。

黑背麂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ay duiker (Cephalophus dorsalis), also known as the black-striped duiker and the black-backed duiker, is a forest-dwelling duiker native to we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It was first described by British zoologist John Edward Gray in 1846. Two subspecies are identified. The bay duiker is reddish-brown and has a moderate size. Both sexes reach 44–49 cm (17–19 in) at the shoulder. The sexes do not vary considerably in their weights, either; the typical weight range for this duiker is 18–23 kg (40–51 lb). Both sexes have a pair of spiky horns, measuring 5–8 cm (2.0–3.1 in). A notable feature of this duiker is the well-pronounced solid stripe of black extending from the back of the head to the tail.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